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崔守东最近表示,商标局改革的方向是始终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一牛鼻子,坚定不移地推进“一条主线两个抓手三个重点”,即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为主线,以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和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为抓手,以商标注册便利化“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优化公共服务转型“服务型”政府为重点,持续推进商标改革工作,推进中国品牌建设,促进品牌经济发展。
敢于“放”
做“减法”卓有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商标改革解决了3年积压问题,完善了管理体制,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奠定了现阶段改革的良好基础。随着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急剧增长的申请量和审查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愈发突出。2013年我国修改了《商标法》,明确将审查周期规定在9个月;2016年,《工商总局关于大力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的意见》出台,开始了一场自我革命。商标局自我突破,全面放开网上申请,76个商标受理窗口、41个质权登记申请受理点覆盖28个省区市。商标局敢于自我断腕,实行商标审查委托外包。商标审查协作广州中心成立9个月来已实审近70万件,上海和重庆中心也在有序推进。商标局敢出实招,受理通知书发放时间缩短至3个月,商标注册证明立等可取,商标业务规费减半,简化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材料和手续,开放商标数据库,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
一年以来,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今年1月至7月,商标注册申请量达280.5万件,同比增长34.4%;其中网上申请243.5万件,占比86.83%,对比去年同期增长48.22%;各地受理窗口共受理商标注册申请45289件,地方受理点办理质权登记282起,帮助企业融资66.5亿元。
但也要看到,目前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仍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国商标申请量很大,但使用率较低。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恶意抢注现象屡禁不绝;二是恶意抢注倒逼守法企业注册大量防御性商标,造成恶性循环。第二,前置审批下放后,监管缺失、执法不力等问题比较突出,市场上制假售假、仿冒名牌等现象仍然存在,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违法行为监管经验不足,需要探索。第三,公共服务存在薄弱环节,政府“引导员”“服务员”的角色没有发挥到位,商标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商标代理机构虚假宣传、“天价”代理费屡见不鲜,群众和企业办事过程中“陷阱重重”。这都说明,我们的思想认识还有待深化,工作力度还要加大,监管和服务水平有待创新,改革还在路上。
加强“管”
做“加法”争取新突破
放管结合,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今年商标局的工作重心向监督管理、保护转变,更加重视事中事后监管。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只是开始,商标管理改革必须紧紧跟上。下一阶段,商标局将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主要做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重拳出击,遏制商标恶意抢注行为
随着申请量剧增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恶意抢注他人商标、囤积商标待价而沽、“傍名牌”等现象屡见不鲜,既损害在先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扰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危害巨大。今年商标局先后与郑渊洁、梁凤仪等著名作家座谈,了解皮皮鲁、卫斯理等商标维权问题;8月份,举办了知名作品名称、角色名称等在先权益商标权保护研讨会。近年来,商标局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主管机关多次举办各类研讨会,共同商讨如何遏制恶意抢注行为。商标局计划采取的措施包括:关口前移,从注册、异议等环节采取提前审查、并案集中审查和从严适用法律等措施,从严从快审理大规模恶意抢注商标案件;研究确定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并确定相应保护范围和法律适用方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6种突出的恶意抢注表现形式进行定点突破;建立恶意注册嫌疑人名单数据库。
(二)有的放矢,开展保护热点问题专项整治
目前,商标侵权违法行为向网络、农村等监管薄弱领域和地区蔓延,违法手段愈加隐蔽,新的违法形态不断出现,查处难度加大。为此,商标局将开展三项工作。一是近期内组织开展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商标权保护专项行动,年底完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将专项行动常态化的可行性。二是开展农村侵权假冒行为治理课题研究,结题后将研究报告发给全系统,供基层执法参考。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代理机构监管装上“火眼金睛”,10月底前开通代理机构备案网上申请系统,并研究开展以属地监管为重心、备案监管一体化的代理机构监管新模式。
(三)勤练内功,强化日常指导协调工作
首先是充分发挥国家工商总局双打办公室职能作用,组织协调总局各单位、各地方完成2017年双打各项工作任务。其次是加强与商评委和法院沟通协调,就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不定期召开协调会,统一立场。再其次是发布全国商标维权联系人信息数据,为各地执法办案提供信息支持。最后是起草《商标行政执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优化“服”
做“乘法”要有创新
自2009年实施商标战略以来,全系统在商标品牌建设上取得显著成绩。为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推动商标战略实施,工商总局不久前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 推进中国品牌建设的意见》,对商标品牌战略实施作出全面部署。其中一个核心思路就是政府要做好“引导员”“服务员”,充分尊重企业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竞争规律对于品牌价值的认定和评判作用,减少对品牌建设的直接行政干预,更加注重公共服务。
一是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引导企业将商标品牌工作重心从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转向通过市场培育知名品牌上。在商标品牌建设上,避免走政府评比排序的老路,加大宣传力度,澄清误区,让驰名商标制度回归立法本意;研究暂停著名商标行政认定,还权于市场、还权于消费者。
二是加快构建品牌培育服务体系。工商总局先后与广东、广西签署部省(区)合作框架协议,其中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建设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基地,这是总局研究从示范城市、示范企业转型的一个新思路。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的双创基地均已正式挂牌。接下来商标局将研究出台相关文件,通过双创基地带动商标密集型产业集聚区、商标品牌服务业集聚区等区域经济发展。
三是推进产业区域品牌建设。商标工作有两个重要抓手,一个是利用地理标志商标推动精准扶贫,培育农业品牌;一个是利用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推动中国品牌国际化,打造工业品牌。今年,总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召开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中国金奖颁奖大会,又分别在福建宁德、江苏淮安召开了地理标志工作会议,在山东东营召开了运用马德里体系经验交流会,都取得很好的成果。但在国际注册方面,我们还比较缺乏与企业沟通的渠道,企业商标海外维权意识有待加强。为此,要加强与商务部的沟通合作,进一步了解企业“走出去”的诉求。